首页 / 新闻 / 端稳“百姓饭碗”,守护“舌尖上的安全”,这支大学生调研团队不简单

端稳“百姓饭碗”,守护“舌尖上的安全”,这支大学生调研团队不简单

“今年您每亩地粮食产量是多少?”“目前您种植粮食的困难有哪些?”近日,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稻香粮田调研团队走进田间地头,赴宁波海曙区、鄞州区、余姚市、象山县等地开展调研实践活动,对各地粮食种植情况、种粮大户现状、粮食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现状等问题,采用了入户访谈的形式,先后深度访谈了典型人物50余人。

余姚市马渚镇被誉为“浙东粮仓”,在马渚镇瑶街弄村,种粮大户、市吉生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施吉生正带着儿子和帮工,在完成100多亩的田间育秧作业,为4月中旬机械插秧做准备。“政府大力提倡农民多种早稻,今年阿拉要种700亩左右的早稻,现在种子好、农机好、惠农补贴足,种田越来越有奔头!”施吉生笑着说,从今年3月开始,父子俩就一直在田间忙碌,检修农机、翻耕农田、整理田地、疏通沟渠,为今年春耕和粮食丰收打好基础。

在海曙区古林镇,团队采访了“子承父业”的大学生“新农人”沈碧波。他看准农业生产向规模化、机械化、科技化、现代化转变的机会,选择走进田间地头,把青春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。沈碧波通过自行采购稻种,育秧中心借以秧盘育秧催芽,正式移植土壤后,通过育秧中心严格的温湿度控制以及秧苗培育技术,一粒稻种48小时内便能长出一厘米,不仅节省了大量培育时间,且显著提高了出芽率,促进农户增收。沈碧波的技术在古林镇得到广泛推广,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依靠科技智慧和科学知识逐梦乡村,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活力,给乡村振兴带来新希望。

鄞州区东吴镇种粮大户陈军民承包了1000亩农田,目前每亩能产1200斤左右。与“脚踏烂泥背朝天”的父辈不同,陈军民更多时间是与农机打交道。“单季稻靠人工,双季稻‘人机结合’,遇到播施肥除虫时,无人机派上了用场,机械化操作省时又省力。”

良种良法配套,农机农艺融合。团队在调研中了解到,浙江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,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,越来越多“科技味”在田垄间体现。“以前种地靠人拉肩扛,种十来亩地就累死累活的。用手机种地,用无人机喷洒农药,我们老一辈种地人根本操作不来,以后种地就得靠有文化的年轻人。”站在田地旁,65岁的农民陈庆强感叹道。

东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,宁职院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团队走访实、思考深,采集了许多信息,对政府进一步推进粮食种植产业转型升级有参考价值。

调研结束后,团队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研讨、交流和论证,完成了问卷编制、信效度检验、访谈提纲设计等工作。截至3月24日,调研组共回收有效问卷539份,回收问卷覆盖浙江省杭州市、宁波市、温州市、金华市、丽水市、嘉兴市、湖州市等全部11个地市。结合问卷数据,团队撰写了近3万字的研究报告并提出多项可行性建议。

“通过调研,我们团队揭开了守住粮食安全的背后故事,一代代农人的辛勤耕耘,确保了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我们也将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,以青春力量推动粮食产业更好更快发展!”调研团队成员周瑞激动的说到。

通讯员 任红、周瑞

上一篇
下一篇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